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公司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公司董事会各项要求,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经营发展形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进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地,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2021年,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依法治企各项工作。一是扎实开展合规管理体系建设,严格防范合规风险;根据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准则等外部环境变化,把握最新合规要求动态,更新“三单一流程”,完成《国电南自职能部门合规管理手册(2021年修订)》。在全面推进合规管理的基础上,从公司业务特点和上市公司监管需要出发,突出知识产权、建设工程、关联交易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二是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做实做细重要决策合法性审查工作。公司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办法》,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作为推进法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定期就国电南自法治建设进展情况向公司党委会、董事会报告,将法治建设作为董事会年度工作报告的重要内容。通过修订公司章程,将党建、总法律顾问制度及国企改革等相关要求纳入公司章程。三是落实规章制度整改要求,合法合规完善制度体系。2021年公司制度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构建“一体系、一张网”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形成企业协同一致的制度管理框架体系和上下贯通的制度信息化管理网,规章制度通过OA系统进行法律审核。四是定期开展合同数据分析,加强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纠纷案件管理,高效防范法律风险。报告期内,公司累计完成订货合同金额87.8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30.76%。经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公司2021年度营业收入58.9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7.11%;实现利润总额4.84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4.51%;实现净利润4.38亿元,其中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5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82.74%。报告期内,公司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全局性谋划,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巩固拓展科技创新工作成效。在电力工控领域实现了多项自主可控的首次应用,特别是在重型燃机控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自主化、国产化进展,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自主可控发电分散控制系统研制与应用”项目申报荣获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一等奖,燃机控制、水电站监控、变电站保护等3项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列入国家能源局组织评定的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清单(完成公示)。报告期内,完成省部级新产品新技术鉴定21项。获得专利授权194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7项,实用新型授权55项,外观设计授权72项;获得专利受理284项,其中发明专利受理137项,实用新型受理56项,外观设计受理91项。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4项。发表科技论文179篇。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39项。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2项。公司研发过程体系及运行能力通过CMMIV2.0高成熟度(五级)评估。《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再次入选美国工程索引EICompendex新版目录及《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获评“中文核心期刊”及中科院“CSCD核心库”期刊。报告期内,公司与保利江苏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合资公司,继续推进“中国(南京)电力自动化工业园”项目建设,其中公寓楼部分已实现销售并确认投资收益;商业办公楼尚在施工中。公司将根据相关工作进展及时履行公司审议和披露义务。电力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较大。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处于中低速增长轨道,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不确定因素较多。报告期内,疫情防控下国内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彰显强大韧性。碳中和目标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步伐加快,电力投资力度持续加大。电力自动化作为电力行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属于基础建设领域,其市场需求与电力投资规模密切相关。国内电力自动化行业整体技术实力较强,自主化程度较高,市场需求相对稳定,新的需求点持续涌现,但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转型压力较大。公司作为中国电力自动化领域的先行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报告期内,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能源电力基础建设有望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围绕“双碳”目标,国家积极推进政策落地,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碳达峰十大行动”,新兴产业不断涌现,有望为行业带来新变革。公司当前产业涵盖电网自动化、电厂及工业自动化、轨道交通自动化、信息与安全技术、电力电子等五大核心板块,同时以生产制造和系统集成为支撑,主要在电力、工业、新能源等领域为客户提供配套自动化、信息化产品、集成设备及整体解决方案。主要产品系列包括电网自动化产品、电厂自动化产品、水电自动化产品、轨道交通自动化产品、信息与安全技术产品服务、新能源和输变电系统集成业务等。(1)采购模式:2021年度公司实施“统一管理、集中采购、分级管控”的管控模式,供应链管理部(采购中心)是公司的采购工作归口管理部门。公司采购管理工作坚持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原则,着力构建“确保供应链安全、确保采购质量效益、确保采购合规廉洁”的长效管理目标,健全采购制度管理体系、推进采购标准化建设、强化采购计划管理,依托ECP、SRM招标采购平台,全面推行电子化采购,实现采购活动规范、阳光、廉洁、高效开展,有效实现合理的降本。(2)生产模式:公司根据自动化产品特点及工程项目需求,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公司对外通过增强与用户的交流沟通,协调生产与销售、研发部门的业务关系;对内强化生产计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生产调度管理流程控制。严控外协品采购的品种与质量,加强生产配套和采购配套管理,建立生产协调机制,提高生产人员素质与技能,改进生产工艺,强化技术改造,引进国际先进的全自动生产线及绿色制造技术,充分应用信息化系统ERP系统、制造过程管理MES系统和综合管理Here系统,提高生产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科学实施库存管理,确保生产过程平稳、有序。(3)营销模式:公司实施两级营销管控,市场管理部承担市场策划的一级营销管理职能,各基层企业承担产品销售的具体销售工作,其销售体系相对独立。按照“对内实现资源共享(营销渠道管理),对外统一展示形象和综合竞争力”的原则构建区域联合营销体系。针对服务问题,公司开通400服务热线,迅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和投诉,实现了服务和监督的闭环管理。竞争态势及公司市场地位:高电压等级市场竞争基本在第一梯队的六大厂家展开,中低压产品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竞争激烈。优势:电网自动化作为公司的传统优势产业,具备较强的品牌认可度,技术实力较强,生产制造能力突出,工艺技术先进,主要面向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地方电网及工业客户,并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劣势:市场覆盖面侧重于输变电环节,配用电业务仍需进一步拓展,以提高市场竞争力。竞争态势及公司市场地位:受设备技术、供应商资质等要求的制约,电厂自动化行业进入壁垒较高,但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利润率呈下降趋势。水电自动化业务方面,公司的产品综合技术实力和市场占有率处于第一梯队行列。水电机组中,单机100MW以下属于红海竞争状态,厂家众多,竞争优势取决于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和制造成本等方面;大容量机组市场仍属于寡头垄断。优势:火电过程自动化业务拥有百万机组的应用业绩,已实现自主可控技术突破,项目能力较强。水电自动化产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以及丰富的国际项目经验。劣势:受国内煤电发展环境影响,火电项目增速趋缓,火电厂自动化业务面临市场容量减少风险;水电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呈下降态势,大机组项目经验有待进一步积累。竞争态势及公司市场地位:铁路供电自动化领域主要厂家市场份额相差不大;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领域竞争对手日渐增多,商业模式创新提速,竞争愈加激烈。优势:公司进入铁路供电自动化领域较早,用户对品牌认可度较高,在业内口碑良好。此外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公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软件平台,产品稳定性较高。竞争态势及公司市场地位:信息安全测评行业受限于资质要求,进入壁垒较高,公司拥有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中心第四测评实验室、国家密码管理局批准的“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测评机构”等相关资质能力,在系统测评领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但公司在智能安防、智慧城市等业务领域仍需积累经验、培育核心竞争力。优势:产品适用性较强。公司具备国家能源局电力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第四实验室、国家密码局首批商用密码测评机构等相关资质,产业的研发力量持续提高,技术水平较高,相关产品功能可实现快速扩展。劣势:安防市场新进入者较多,价格空间受到挤压;技术升级换代压力较大,专业人才缺乏;知名IT企业涉足能源领域,竞争压力加剧。竞争态势及公司市场地位:电力电子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大多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公司在行业内优势不突出,仍需加大发展力度。优势: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电力电子类产品开发应用的供应商之一,产品开发、工程应用积淀,技术稳定性和可靠性渐渐步入成熟轨道。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紧紧围绕“十四五”战略规划和2021年经营目标,电网自动化、电厂及工业自动化、信息及安全技术等业务板块较好完成了目标任务,各业务板块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降本增效积极应对内外严峻形势,完成了公司经营目标。公司拥有优良的传统、厚实的品牌和良好的干事创业风貌,在长期积淀中形成了如下核心竞争力:1、公司具有专业优势。公司是电力自动化领域的先行者,也是主要的科研和产业化基地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发电、轨道交通、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持续围绕行业各类新业态开展创新技术研究,拥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研究条件、能力建设、产品开发等方面具有领先优势。2、公司品牌具有市场影响力。公司是国内电力自动化行业的知名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商誉和行业影响力,在业内树立了扎实的品牌形象,能够提供与行业内的专业技术、标准、管理机构深入交流和合作的平台。3、公司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公司持续打造“提质增效”升级版,不断深化提质增效工作成效。优化资产结构,加强采购节资,夯实了发展基础;着力推进合规经营、规范管理,夯实了管理基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落实各类监督检查整改责任,夯实了党建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聚焦自动化、信息化主业,加快向智能化、数字化、自主化产业转型升级。市场结构持续优化,传统市场稳固提升,新兴市场势头强劲,新能源业务步入快速增长通道。具体情况如下:1.报告期内,公司电网自动化产业累计订货346,429万元,营业收入251,913万元。报告期内,公司变电站自动化业务继续保持电力系统市场地位,在国网及南网中标的重大项目有:新疆乌苏750kV变电站工程、湖北编钟500kV变电站工程、山东鲁中500kV变电站工程、蒙东500kV科尔沁变电站工程、广东澄海500kV变电站工程、广东苏区(梅蓄)500kV开关站工程、陕西永康330kV变电站工程、安徽黄垄220kV变电站工程、河北桥西220kV变电站工程、浙江长征220kV变电站工程、湖南蒙泉220kV变电站工程等一批工程。此外,公司在光伏、风电、石化、冶金、储能等行业得到应用与推广,在拓展电力系统外(工业用户)市场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业绩:河北沽源县180MW光伏示范项目、四川金川25MW光伏项目、广东石仔岭5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吉林大安大岗子镇一期100MW风电项目、黑龙江富裕友谊风电项目、甘肃白银融辉平川100MW风电项目、内蒙古年产20万吨1,4-丁二醇项目、江苏高端不锈钢热轧项目、华能铁岭宝力风电储能项目、马钢储能项目等多个项目。在海外市场中,公司中标孟加拉达卡地区电网系统扩容和升级项目、乌干达输变电项目、埃塞铁路供电改造项目、肯尼亚变电站项目、博茨瓦纳铜矿项目、菲律宾电网项目等。公司在线监测专业,聚焦智能电网、数字电厂、智慧工厂业务,围绕智能监测、智能预警诊断、智能运维等功能,开展智能传感、感传一体化、无线通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等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研制。报告期内,公司中标及实施国网河北检修公司1000kV特高压邢台站在线年度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第一批在线监测框架招标、福建华电可门发电有限公司火电厂电气设备态势感知与智能预警诊断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核电厂电源系统全景感知与智能运维平台等项目。2.报告期内,公司电厂及工业自动化产业累计订货131,268万元,营业收入103,230万元。热控专业:主要产品为火电厂DCS、DEH控制系统。公司在maxDNA基础上,研制出新一代分散控制系统“华电睿蓝”,提升了重大装备的国产化率和工控安全水平。同时,公司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向数字化电厂转型,并积极延伸产业链,加大在煤炭、船舶、化工领域的拓展以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报告期内,公司中标及实施浙江龙游TCS改造,中标及实施华电句容#1机组国产化DCS、DEH改造等项目。电气专业:为发电企业提供涵盖电厂网控、电厂厂用电、电厂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发、配、输、用电监控和测控,提供各个容量等级的电厂电气自动化的完整解决方案。近年来,在保持传统火电厂业务外,公司在光伏发电、海上风电等新能源领域取得较好的应用业绩。报告期内,公司中标及实施广东、浙江、甘肃等地项目。水电自动化专业:主要开展数字化水电厂、水电远程诊断平台及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研发工作;开展水电一体化系统平台、自主可控计算机监控系统及相关水电硬件系统研制工作。公司水电自动化专业产品综合技术及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前列。报告期内,公司“华电睿信”系列产品在大型水电站实现了自主可控的成熟应用,中标乌溪江公司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自主可控与智能化研究及应用项目、贵州北盘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光伏电站远程集控建设项目等。水资源及水利信息化专业:开展智慧水利水务和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流域水电站群发电优化调度系统、流域水电站群防洪调度系统、水情测报系统等研发。报告期内,智慧水利信息化平台在南水北调、福建枋洋、引江济淮等多个国家重点水利枢纽工程项目成功运用。岩土工程安全监测自动化专业:作为公司的传统专业,综合实力位居前列,产品除应用于传统的水电站大坝外,已成功应用于隧洞、公路桥梁、滑坡体、矿井等多个领域。报告期内,本专业竞争日趋激烈,公司中标四九滩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等。风机主控系统:公司自主可控“华电睿风”风电主控系统处于试点运行阶段,初步实现了多机型、多场景、多容量工程应用。报告期内,完成宁夏宁东风场及南华山风场风电主控国产化改造、福建福清海坛海峡海上风电主控项目等。3.报告期内,公司轨道交通自动化产业累计订货28,708万元,营业收入27,455万元。公司主要从事铁路和地铁两个领域的综合自动化系统、综合监控系统、能量管理系统、电力监控系统、交流保护装置、RTU等的设备生产和集成总包服务业务。在铁路项目领域,国家大力发展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报告期内公司签订了铁路牵引变电所无人化改造项目;新建黄黄高铁、郑万高铁、中兰铁路、福厦铁路等牵引供电综自系统;新建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电力RTU等项目。在地铁项目领域,城市轨道交通向轻轨、单轨、现代有轨电车、磁悬浮等制式多样化发展,公司中标杭州、沈阳、南京、北京、台州等地项目。4.报告期内,公司信息与安全技术产业累计订货66,342万元,营业收入41,523万元。在信息化领域,公司推进项目化向产品化转型,构建“数据+安全”体系。报告期内,公司一是稳定发展系统内支撑业务、燃料全过程管理系统等信息化项目;二是发展数字化业务,中标及实施粤电花都数字电厂、华电河南公司新能源集控平台、华电陕西公司新能源集控平台等项目;三是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专业,联合共建电力自动化系统国产密码融合创新实验室,开展商用密码技术应用研究,积极开拓电力行业、电子政务等密码评估和等保测评业务,中标两大电网、五大发电集团以及地方党政机关等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测评项目,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技术和服务体系。在信息安防领域,公司在发电厂可视化智能安防管理、智能道路交通、楼宇5A智能化等领域进行探索,报告期内中标及实施福建周宁工业电视和门禁系统项目、研创园信号灯改造项目、江北国际文化创意街区装饰装修及智能化工程等。5.报告期内,公司电力电子产业累计订货18,007万元,营业收入12,452万元。节能类产品领域:公司主要产品为高压变频器、轨道交通再生制动能量回馈、吸收装置等。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进行热网项目及火电风机、水泵变频改造,中标及实施华电能源600726)富拉尔基发电厂向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供热热网项目高压、低压变频器采购项目、乌鲁木齐供热改造高压变频调速项目等。电能质量治理类产品领域:公司主要产品为高压静止无功发生器等,主要应用于新能源场站接入,实现新能源场站的无功调节与电压支撑。报告期内,公司中标广东、浙江、越南等地项目。能源转换类产品领域:公司主要产品有储能双向变流器等,定位于火电厂一次调频、新能源的调频、新能源消纳、用户侧峰谷套利,行业处于发展期。报告期内,公司中标及实施河南新乡等地项目。6.报告期内,公司生产制造中心累计订货38,126万元,营业收入29,223万元。在开关柜业务领域,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高压、低压开关柜和配电箱等。报告期内,公司中标柬埔寨燃煤电站低压开关柜项目、江北图书馆工程项目等。在直流业务领域,公司有十多年的生产制造及研发经验,市场份额较稳定,主要产品为直流电源屏、交流电源屏等。报告期内,中标及实施菲律宾、柬埔寨、埃塞等地项目。7.报告期内,公司系统集成中心累计订货249,267万元,营业收入119,784万元。公司主要从事风力发电EPC总承包、光伏发电EPC总承包、升压站EPC总承包以及综合能源总承包业务,类型涵盖了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山地光伏电站、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陆上风电、新能源、分布式能源、微电网、智慧能源、多能互补、增量配电、环保工程(废水、废气处理)、海外电力工程等。报告期内,公司中标及实施重庆、河南、广东等地多个新能源项目。从宏观形势看,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国内生产生活秩序总体稳定,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必要支持力度,但经济发展仍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国家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改革、调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持续推进,不断激活发展动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有力促进电网灵活协调运行能力的提升,电网投资有望向配网智能化、特高压、数字化等方向倾斜,国家电网将继续加快构建智能电网,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力领域的融合创新和应用,加快信息采集、感知、处理、应用等环节建设,推进电力数据共享和价值挖掘。信息要素将更多参与到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数字技术融入电厂建设各个环节,促进形成“生产智能化、服务生态化、管理协同化、决策数据化”的发电新生态,有力提升数字价值创造水平。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轨道已明确纳入“新基建”行列,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2021年12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51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信息与安全技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信息化、数字化影响逐渐扩大,企业智能理念兴起,人类专业知识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NLP和模式识别等结合更加紧密,智能预测与决策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率。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化发展趋势愈加明显,电力电子技术将通过特高压及柔性直流输电、大容量储能等应用朝着价值链高端迈进,有望向相关行业释放更多的乘数效应。公司各专业的发展不仅与国民经济的电力需要相关,也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行业政策等的较大影响,当前疫情导致全球产业链回流和产业链结构重塑,电力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仍面临一定不确定性和挑战。经公司2021年10月26日召开的第七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公司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战略,即: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党建引领,保持战略定力,突出发展理念,深化创新驱动,注重产业协同,聚焦“5+2”产业体系,推进向智能化、数字化、自主化、国际化转型,积极向新技术、新专业、新产品、新市场方向拓展,以创一流为导向,以体制机制调整为着力点,以对标管理提升为支撑,注重向科技型市场化国有企业转变,提高治企能力,增强管理效能,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努力建成行业领先、国际一流、受人尊重的高科技上市公司。1.2021年经营计划进展说明 基于2020年当时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行业发展趋势,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依据2021年营销计划、生产经营计划和其他基本假设,综合考虑提出了2021年度的经营目标。本报告期,公司严格成本管控,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得到合理控制,推动主营业务发展,实现预期目标。本期研发费用较预期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本期公司研发投入增长所致。2022年公司将聚焦安全环保,筑牢发展根基,聚焦提质增效,提升发展效益,聚焦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活力,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预计2022年,公司将实现营业收入622,414万元;预计营业费用37,379万元,管理费用36,283万元,研发费用37,739万元,财务费用4,200万元;预计利润总额35,255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1,093万元,每股收益0.16元。(1)聚焦提质增效,提升发展效益。把握“双碳”目标下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机遇,紧盯行业热点,发挥自身优势,做好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紧盯订货、收入、回款等关键要素,着力加强运营管理,坚持依法治企,健全法治建设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持续开展法律体检并及时进行预警。(2)加强科技创新统筹,推进重点项目攻关,深化“两个平台”建设,着力加强科研管理。巩固拓展近几年技术攻关成果,面向市场最新需求,稳步推进系统迭代升级。(3)2022年公司继续保障主业发展资金需求,流动资金贷款等带息负债融资需求预计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由于订单和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流动资金需求预计呈小幅波动;根据市场预测,预计订单增加带来保函需求略有增加;公司将继续高度重视资金管理,提高合同质量,强化存货和应收账款压降管理,加速资产周转效率,同时融资方面将继续巩固同原有金融机构的合作关系,积极拓展合作渠道,保障资金安全,综合运用直接融资工具、银票、贴现等金融工具,把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绿色产业的有利机遇,发挥总部融资和资金配置优势,降低融资成本;2022年公司预计无新增基建项目投资需求,小型技改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经营积累和折旧现金流。公司所属行业的发展不仅与国民经济的电力需要相关,也受到国家宏观经济、行业政策(能源政策、环保政策等)的较大影响。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但我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国家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能源革命渐趋深入,能源强国建设步伐加快。电力企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紧迫的压力,公司需要提早谋划,主动作为。对策:公司密切关注国家产业发展动态,加强产业政策研究,积极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优化调整资产结构,健全完善创新体制机制,着力防范行业政策风险。公司是国内电网自动化设备、电厂自动化设备、工业自动化设备的主要生产企业,在国内输配电、发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中的很多领域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但市场需求千变万化,如果公司不能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的经营方式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可能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目前国内的电力自动化设备等领域竞争愈发激烈,也可能会对公司主导产品的市场销售造成一定的冲击。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并有一定的滞后性,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力消费结构变化等影响。对策: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装机占比提高,电力投资也会有相应的增长,公司各专业面临的市场会有不同的增长机会。公司将把握市场和行业技术变革先机,提高电网自动化、电厂及工业自动化、轨道交通自动化、信息与安全技术、电力电子等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巩固市场竞争优势,开拓新兴市场、拓展海外业务,进一步整合公司内部营销资源。客户信用评价是否全面、全过程或日常信用监督是否到位对于公司风险管理十分重要,需要控制客户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的可能性。对策:公司规范和引导销售行为,加强投标及合同评审的过程控制,从源头上提高销售合同质量,降低坏账风险;动态管理客户资信等级,建立定期检查审核制度,严格执行客户资信分级管理办法签订合同,加大货款催收力度,确保公司资产的安全。公司所在的电力能源行业不断变革发展,给公司的经营发展和技术创新带来深刻影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更迭周期越来越短。新技术的应用研究与新产品的应用开发是确保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一,需要公司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及时准确把握技术、产品和市场发展趋势,提升自身的研发水平,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对策:公司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紧盯行业技术前沿,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强化研发顶层规划,强化科技投入,进一步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及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技术领先和产品进步打造核心竞争力。